“减肥神药”诺和盈深圳首张处方开出 同一赛道创新药企信达生物昨上涨8.08%
11月17日,诺和诺德宣布,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盈)正式在国内商业化上市。
11月19日,记者获悉,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开出深圳首张处方,也是广东首批处方。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沈云峰教授表示,减重版司美格鲁肽通过增加饱腹感从而降低食欲,同时降低饥饿感和预期摄食达到减重效果,并为患者带来超越减重的多重健康获益。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的王牌产品,也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GLP-1受体激动剂(胰高糖素样肽-1)周制剂,能够实现平均17%的体重降幅。此前,国内仅获批了降糖版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泰),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不少有减重需求的人士尝试通过使用诺和泰来达到减重效果,一度被指滥用该药物。随着此次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正式上市,减重人士在医生指导下,有了名正言顺的减肥药物。
平均可减重17%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的价格以及减重效果,是患者普遍关心的两个问题。
价格方面,诺和诺德在全国上市会上称,公司已经开始申请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的省级招标挂网,具体定价可参考挂网价格;上市之后,诺和诺德将根据肥胖症患者在全国的分布进行涵盖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以及药店等全渠道的布局。
按浓度和容积区分,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有不同的规格。虽然诺和诺德中国并未对外公布具体价格,但综合来看,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单支价格均超千元。具体来看,1.5ml(0.68mg/ml,0.25mg/剂量×4次)价格在1600元左右,3ml(2.27mg/ml,1.7mg/剂量×4次)价格在2100元左右,3ml(3.2mg/ml,2.4mg×4次)价格在2700元左右。
在减重效果方面,诺和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激活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受体),减少饥饿感,增加饱腹感,从而降低食物渴求,达到减少热量摄入,最终实现减重的效果。
根据诺和诺德公布的数据,诺和盈可以实现平均17%的体重降幅,并带来多重健康获益,包括但不限于减少腰围、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血脂、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等。
在全球14项覆盖2.5万超重和肥胖受试者的临床试验(STEP系列研究)以及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中,诺和盈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诺和盈的主要成分是司美格鲁肽,与人GLP-1同源性高达94%,司美格鲁肽分子的安全性得到广泛的验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540万患者使用。诺和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一过性胃肠道不良反应。
不建议自行购买
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相关,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Ⅱ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危害健康并降低生活质量。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16个部门正式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旨在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推广有效体重管理,助力民众摆脱肥胖困扰。这标志着体重管理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关键一环。
同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诺和盈在中国的上市申请。目前,诺和盈已被写入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不仅能改善多项代谢指标,而且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可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
“虽然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是一个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药物,但能否使用该药并非取决于患者的主观意愿。”沈云峰教授表示,一般来说,使用药物减重必须基于先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如果体重指数(BMI)≥30时,可以考虑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上减重药物,或者BMI在27-30之间,且合并了一个或一个以上肥胖相关疾病,比如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也可以考虑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基础上加上减重药物。
据沈云峰教授介绍,深圳首张诺和盈处方单的患者是一名女性患者,肥胖史已有五六年,该患者过去数次尝试过使用饮食加运动的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体重,但效果欠佳,所以才考虑给她增加使用诺和盈来帮助减重。
“诺和盈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沈云峰教授表示,有些患者的肥胖存在继发性的因素,比如说医学上的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可以造成体重增加,这类型患者如果没有经过医生评估,自行购买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使用是不合适的,因为原发疾病并没有得到治疗。
减重药市场火爆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作为全球GLP-1药物的代表,其“翅膀”煽动的效应,不仅在减重人士。
在GLP-1药物赛道,诺和诺德的背后,一众药企正紧随其后。11月20日,信达生物(01801.HK)持续上扬,股价上涨8.08%,现报38.8港元,成交额7.97亿港元。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创新药企之一,信达生物在2018年迎来首个获批产品,也是当年的“PD-1四小龙”之一。近两年,信达生物关注度最高的药物之一,是正在上市审评中的降糖药玛仕度肽。这款与司美格鲁肽同属GLP-1赛道的药物,被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预言为“下一个大单品”。
摩根大通分析师预测,GLP-1药物到2030年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潜在的千亿美元市场。
得益于司美格鲁肽,诺和诺德今年前三季度销售业绩表现强劲,总营收为2047.2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23%。司美格鲁肽是诺和诺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其中,降糖版销售额为864.89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32%;口服降糖版前三季度销售额为163.84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29%;减肥版前三季度销售额为383.4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77%。
一方面,国内像信达生物这样的企业正在加速布局GLP-1减重创新药,另一方面,由于原研司美格鲁肽在中国专利面临到期,今年以来,国内已有多家药企宣布加码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即生物仿制药),丽珠集团、翰宇药业、石药集团等宣称,自家的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证已获批临床。
对于GLP-1药物赛道的竞争,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诺和诺德欢迎良性的竞争,共同帮助更多肥胖患者,同时也希望与各位伙伴一起携手推动肥胖症治疗领域的建设和发展。诺和诺德对诺和盈非常有信心。”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识别投资陷阱,了解投资炒股防骗信息,微信搜索关注【财途小站】公众号。
证券行业2025年展望出炉!盈利与估值都被看好!
证券行业在2025年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从宏观经济环境还是行业内部变革来看,证券行业都具备持续盈利和估值提升的基础。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财经快讯 · 2024-11-21
外媒:欧盟计划强迫中企转让技术换取欧盟补助!
欧盟计划强迫中企转让技术的做法不仅可能损害双方的利益,更有违国际贸易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希望中欧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寻找更加合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看到更多基于平等、尊重和互惠互利的中欧合作案例涌现出来。
财经快讯 · 2024-11-21
时隔1月,A股再现“炒名字”行情!
面对时隔一月再现的“炒名字”行情,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态度,审慎分析市场动态。虽然这类行情短期内可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但长期来看,缺乏业绩支撑的股票往往难以维持高价。因此,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公司的基本面、盈利能力以及行业前景,避免陷入投机陷阱。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市场异常交易的监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财经快讯 · 2024-11-21
A股震荡整理:成交额超1.6万亿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爆发!!
A股市场在震荡整理中成交额突破1.6万亿大关,显示出市场交投活跃。其中,可控核聚变概念股成为市场焦点,多只相关个股涨停,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和热度。
财经快讯 · 2024-11-21
小心!“投资导师”带你入陷阱,有人被骗260万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人们都渴望找到一条财富增值的捷径。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布下了一个个诈骗陷阱。近期,杭州就有市民因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被骗走 260 万存款,这一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财经快讯 · 2024-11-21
国产算力板块: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科技新势力
在科技发展浪潮中,国产算力板块崭露头角。伴随AI应用的蓬勃兴起,对算力基础设施需求呈井喷之势。国产算力核心企业已现业绩曙光,各环节逐步发力。
财经快讯 · 2024-11-20
这两大风险可能会威胁牛市!高盛:通胀“先降后升”、经济“前弱后强”
面对高盛指出的通胀“先降后升”和经济“前弱后强”这两大风险,投资者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牛市中,机会与风险并存。只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才能制定出更加稳健的投资计划。
财经快讯 · 2024-11-20
从免费领资料到数万会费,揭秘投顾机构的“圈钱套路”
随着股市的火热,投资咨询机构纷纷瞄准了新入市的股民。他们通过诱人的“暴富”信息和低门槛的会员费吸引投资者,却在投资者缴纳高额会员费后,推荐的股票却屡屡亏损。本文揭示了投顾机构荐股的种种陷阱,提醒投资者保持警惕。
财经快讯 · 2024-11-20
官媒澄清!慢牛并非要为市场降温!
慢牛行情的推进,不仅是对我国经济发展信心的体现,更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面对市场的短期波动,投资者应保持冷静,理性分析,把握慢牛行情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同时,也期待在监管层的引导下,我国资本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财经快讯 · 2024-11-20
90后将600万房款投入股市!太勇了!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投资时代,90后年轻人的投资理念正在转变。近日,一名90后将原计划购房的600万元投入股市,引发社会热议。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0后更依赖数据分析与网络获取投资信息,视股市为“新蓝海”。此决策虽展现勇气,但也暴露出潜在风险,提醒投资者需平衡风险与收益,理性谨慎。
财经快讯 ·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