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M1、M2同比增速双双企稳回升 居民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有所改善
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金融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5%,比上月末回升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下降6.1%,比上月末回升1.3个百分点,M1增速在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后首次出现回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读称,M1增速降幅明显收窄,多因素支撑下有望逐步上修。10月M1增速环比明显改善,主要源于以下三大因素:一是存量购房需求阶段性释放,房地产销售回暖,带动部分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移;二是10月政府债发行强度较8、9月峰值有所下降,且伴随已发债券资金拨付使用,部分财政存款向地方机关单位、企业账户转移,形成阶段性活期资金沉淀;三是去年同期M1基数较低也形成一定支撑。
后续看,温彬认为,伴随稳楼市、促消费、保民生等政策“组合拳”逐步落地显效,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度回升,社会信心改善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活化程度;同时,伴随地方化债工作持续推进,地方政府陆续偿还上下游企业拖欠款项,财政存款向对公存款转移,城投企业及上下游账面活期资金也有望得到部分留存。
还有宏观研究人士预计,随着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支撑效应进一步落地显效,M1增速有望企稳。更重要的是,近日公布的央行《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加快调整优化M1统计口径,居民活期、支付机构备付金等有望纳入M1统计。M1统计更加完整、科学,将从长期明显改善M1表现,也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态势。
M2增速继续企稳回升,过去两个月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温彬表示,一方面,9月下旬政策面利好驱动资本市场迎来强势反弹,进入10月,市场交投热度不减,股票市场活跃带动证券公司第三方保证金存款增加,进而继续推升M2。同时,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增强了金融市场流动性,也对派生增加M2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政府债为社融主要下拉因素
央行数据还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13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9万亿元,同比少增4.32万亿元。具体到10月单月,新增社融1.40万亿元,高基数下同比减少4483亿元,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放缓0.2个百分点至7.8%,续创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
温彬分析,10月政府债净融资1.05万亿元,同比减少5142亿元,为社融主要下拉因素。10月专项债发行进入尾声,政府债券融资规模环比降幅较大;叠加去年同期有大量的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推高社融基数,对今年同比增速产生扰动。但从绝对量看,10月政府债发行也不低。
企业债方面,月内信用债利率波动较大,可能对发行节奏产生干扰。10月企业债净融资1015亿元,同比小幅减少163亿元。展望未来,温彬认为,随着新一轮12万亿元大规模的化债方案落地,年内或还有2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发行,截至年底整体政府债发行总规模约在3万亿元,还将对社融形成一定支撑。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告诉记者,10月政府债券虽同比少增5142亿元,但仍保持1.05万亿元的较大增量规模,特别国债与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增发,将加快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与债务问题,腾出更多空间支持投资与改善民生。社融口径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直融等均低于去年增量,加快需求修复仍需努力。
事实上,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社会融资规模仍保持较高增长。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比2020年~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推高社会融资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
零售贷款投放景气度开始回升
央行数据还显示,前十个月金融机构口径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去年同期为20.49万亿元。具体到10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0亿元,环比季节性少增1.09万亿元,同比少增2384亿元,连续第6个月同比少增。
分部门看,对公贷款弱增长,零售贷款投放景气度开始回升,票据支持力度加大。10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00亿元,高基数下同比少增38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增量分别为-1900亿元、1700亿元、1694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30亿元、-2128亿元、-1482亿元。
温彬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修复阶段,基建、 地产投资等内需相对承压。高频数据显示,10月平均水泥发运率水平为37.5%,仍然低于去年同期的47.4%,建筑业相关融资需求继续低位运行。临近年末,银行启动明年初项目摸底储备工作,对公贷款增长也会季节性放缓。但同时,10月制造业PMI出现显著改善,会对企业信贷形成一定支撑;10月监管推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股票,这项工具也会边际提升企业信贷投放数据。
从票据利率走势看,10月以来票据融资利率持续下行,临近月末,1M、3M期转贴现报价下限均降至零附近,各银行通过票据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抵补了常规信贷方面的走弱,并有利于中小企业降成本。
温彬预计,信贷增量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方化债的下拉影响,存量贷款中部分融资平台债务将被偿还或置换。但年内投资增速有望逐步提升,有助于稳定中长期贷款增速。此外,10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3.5%左右,处于历史低位,也会激发企业信贷融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住户贷款增加1600亿元,同比多增1946亿元,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转为同比正增。其中,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增加490亿元、110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543亿元、393亿元。温彬分析,伴随促消费政策加码以及楼市回暖,居民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都有改善势头,年初以来信贷结构中的“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也有所改善。
后续看,温彬表示,短期内地产销售提振、降低存量按揭利率、股市回暖财富效应,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多重利好因素共振,有望稳定居民消费信贷需求。长期则依托经济向好下的居民就业收入预期改善以及消费意愿的积极调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识别投资陷阱,了解投资炒股防骗信息,微信搜索关注【财途小站】公众号。
美联储最新消息!12月还可能降息?
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降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降息也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需要投资者保持警惕。
财经快讯 · 2024-11-14
A股十月回购榜新鲜出炉!
A股十月回购榜的出炉,不仅为企业信心提供了一次集体展示的舞台,也为市场风向的把握提供了重要线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投资者需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抓住关键信息。回购行为作为连接企业、市场与投资者的桥梁,其背后蕴含的价值不容小觑。让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优质企业通过回购等资本运作方式,不仅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
财经快讯 · 2024-11-14
股民关注起来!2025年A股交易日增加1天!
2025年A股交易日增加1天,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广大股民而言,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把握的机遇。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还将有更多类似的调整和优化。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嗅觉和开放的心态,紧跟市场的步伐,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投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财经快讯 · 2024-11-14
电信运营板块表现活跃!发生了什么?
昨日,三大运营商在股市中表现活跃,集体呈现上涨态势。中国联通涨停,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涨幅可观。
财经快讯 · 2024-11-14
AI时代,光模块龙头股票一览!
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各个行业,光模块作为数据通信领域的关键部件,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其相关企业也是备受投资者的关注。
财经快讯 · 2024-11-13
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A股将迎年度大涨行情
中信证券在2025年资本市场年会上发表最新观点,认为明年A股将迎来一轮年度级别的上涨行情,当前市场已站在起跑线上。中信证券首席分析师们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A股市场走势进行了详细解读,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财经快讯 · 2024-11-13
上海并购重组方案推进,抓住投资机会!
近期,上海在并购重组领域动作频频,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还出炉了本地重组潜力股名单。这一系列举措引发市场关注,上海的并购重组浪潮将对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产生何种影响?
财经快讯 · 2024-11-13
速看!股市五大骗术曝光,无数股民已中招!
股市,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然而,在股市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法分子的阴谋。他们利用各种手段,瞄准股民的钱袋子,企图从中谋取不义之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秘这些股市中的陷阱,让大家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财经快讯 · 2024-11-13
期货投资陷阱:3300人血亏2.24亿!这样理财等于送钱!
近期,兰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经营期货案,揭露了嫌疑人以期货交易之名行诈骗之实的罪行。此案导致3300余名投资者亏损2.24亿元,提醒广大投资者警惕投资市场中的迷惑性骗局。
财经快讯 · 2024-11-13
基金降费!已有多家银行宣布!
近年来,基金降费成为金融市场吸引客户和提升活跃度的重要手段。多家银行纷纷宣布对基金申购手续费率实行优惠,如农业银行、厦门银行、交通银行等,均推出1折费率优惠活动。此举背后是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政策推动及投资者需求多样化的共同结果,有助于基金市场的健康发展。
财经快讯 ·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