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M1、M2同比增速双双企稳回升 居民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有所改善
11月11日,央行发布10月金融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7.5%,比上月末回升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下降6.1%,比上月末回升1.3个百分点,M1增速在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后首次出现回升。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解读称,M1增速降幅明显收窄,多因素支撑下有望逐步上修。10月M1增速环比明显改善,主要源于以下三大因素:一是存量购房需求阶段性释放,房地产销售回暖,带动部分居民存款向企业存款转移;二是10月政府债发行强度较8、9月峰值有所下降,且伴随已发债券资金拨付使用,部分财政存款向地方机关单位、企业账户转移,形成阶段性活期资金沉淀;三是去年同期M1基数较低也形成一定支撑。
后续看,温彬认为,伴随稳楼市、促消费、保民生等政策“组合拳”逐步落地显效,企业生产经营景气度回升,社会信心改善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将有助于提升货币活化程度;同时,伴随地方化债工作持续推进,地方政府陆续偿还上下游企业拖欠款项,财政存款向对公存款转移,城投企业及上下游账面活期资金也有望得到部分留存。
还有宏观研究人士预计,随着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支撑效应进一步落地显效,M1增速有望企稳。更重要的是,近日公布的央行《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加快调整优化M1统计口径,居民活期、支付机构备付金等有望纳入M1统计。M1统计更加完整、科学,将从长期明显改善M1表现,也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态势。
M2增速继续企稳回升,过去两个月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温彬表示,一方面,9月下旬政策面利好驱动资本市场迎来强势反弹,进入10月,市场交投热度不减,股票市场活跃带动证券公司第三方保证金存款增加,进而继续推升M2。同时,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增强了金融市场流动性,也对派生增加M2产生直接推动作用。
政府债为社融主要下拉因素
央行数据还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13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9万亿元,同比少增4.32万亿元。具体到10月单月,新增社融1.40万亿元,高基数下同比减少4483亿元,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放缓0.2个百分点至7.8%,续创有数据记录以来新低。
温彬分析,10月政府债净融资1.05万亿元,同比减少5142亿元,为社融主要下拉因素。10月专项债发行进入尾声,政府债券融资规模环比降幅较大;叠加去年同期有大量的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推高社融基数,对今年同比增速产生扰动。但从绝对量看,10月政府债发行也不低。
企业债方面,月内信用债利率波动较大,可能对发行节奏产生干扰。10月企业债净融资1015亿元,同比小幅减少163亿元。展望未来,温彬认为,随着新一轮12万亿元大规模的化债方案落地,年内或还有2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发行,截至年底整体政府债发行总规模约在3万亿元,还将对社融形成一定支撑。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告诉记者,10月政府债券虽同比少增5142亿元,但仍保持1.05万亿元的较大增量规模,特别国债与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增发,将加快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与债务问题,腾出更多空间支持投资与改善民生。社融口径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直融等均低于去年增量,加快需求修复仍需努力。
事实上,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社会融资规模仍保持较高增长。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比2020年~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推高社会融资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
零售贷款投放景气度开始回升
央行数据还显示,前十个月金融机构口径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去年同期为20.49万亿元。具体到10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0亿元,环比季节性少增1.09万亿元,同比少增2384亿元,连续第6个月同比少增。
分部门看,对公贷款弱增长,零售贷款投放景气度开始回升,票据支持力度加大。10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00亿元,高基数下同比少增38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增量分别为-1900亿元、1700亿元、1694亿元,同比分别变动-130亿元、-2128亿元、-1482亿元。
温彬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修复阶段,基建、 地产投资等内需相对承压。高频数据显示,10月平均水泥发运率水平为37.5%,仍然低于去年同期的47.4%,建筑业相关融资需求继续低位运行。临近年末,银行启动明年初项目摸底储备工作,对公贷款增长也会季节性放缓。但同时,10月制造业PMI出现显著改善,会对企业信贷形成一定支撑;10月监管推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股票,这项工具也会边际提升企业信贷投放数据。
从票据利率走势看,10月以来票据融资利率持续下行,临近月末,1M、3M期转贴现报价下限均降至零附近,各银行通过票据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抵补了常规信贷方面的走弱,并有利于中小企业降成本。
温彬预计,信贷增量短期内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方化债的下拉影响,存量贷款中部分融资平台债务将被偿还或置换。但年内投资增速有望逐步提升,有助于稳定中长期贷款增速。此外,10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3.5%左右,处于历史低位,也会激发企业信贷融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住户贷款增加1600亿元,同比多增1946亿元,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转为同比正增。其中,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分别增加490亿元、110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543亿元、393亿元。温彬分析,伴随促消费政策加码以及楼市回暖,居民短期和中长期新增贷款都有改善势头,年初以来信贷结构中的“企业强、居民弱”的格局也有所改善。
后续看,温彬表示,短期内地产销售提振、降低存量按揭利率、股市回暖财富效应,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多重利好因素共振,有望稳定居民消费信贷需求。长期则依托经济向好下的居民就业收入预期改善以及消费意愿的积极调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识别投资陷阱,了解投资炒股防骗信息,微信搜索关注【财途小站】公众号。
化债概念龙头股一览
化债工作的推进使得化债概念龙头股备受关注。这些股票与化债进程紧密相连,其表现既受政策影响,又与公司自身实力和市场环境相关。
财经快讯 · 2024-11-22
热门国产半导体替代概念股
在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国产半导体替代概念股备受关注。这些概念股涵盖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其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成长,更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财经快讯 · 2024-11-22
培育钻石价格暴跌80%,原因是什么?
培育钻石价格暴跌80%的原因主要包括供需关系的急剧变化、生产成本与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冲击了钻石行业的生态,也给相关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调整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升,培育钻石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财经快讯 · 2024-11-22
重磅!湖南黄金连续两日强势涨停!
湖南黄金连续两日强势涨停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无论是从行业趋势、公司业绩还是投资者情绪等多个方面来看,其股价的上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作为投资者而言,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切勿盲目跟风炒作。毕竟,资本市场的波动总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只有把握住真正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控制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经快讯 · 2024-11-22
卫生巾行业接连爆雷,网友喊话小米生产卫生巾!
卫生巾行业接连爆雷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态度,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同时,我们也希望卫生巾行业能够加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对于小米等科技公司来说,网友的呼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财经快讯 · 2024-11-22
券商“巨头联姻”!国君海通合并细节曝光,行业并购潮起?
近日,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有了新进展,两家公司发布了合并重组报告书(草案),明确了合并后的细节和配套募集资金用途。同时,西部证券收购国融证券控股权的事项也在推进中,券商行业并购重组趋势愈发明显。
财经快讯 · 2024-11-22
A股市场的“十大雷区”股票,你还在傻傻往里跳?
在A股市场,每一次牛市的到来都伴随着投资者的狂欢与梦想。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风险与陷阱。特别是某些特定类型的股票,即使在大牛市的背景下,也被众多资深投资者视为“禁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十大“雷区”股票的神秘面纱。
财经快讯 · 2024-11-22
证券行业2025年展望出炉!盈利与估值都被看好!
证券行业在2025年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从宏观经济环境还是行业内部变革来看,证券行业都具备持续盈利和估值提升的基础。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财经快讯 · 2024-11-21
外媒:欧盟计划强迫中企转让技术换取欧盟补助!
欧盟计划强迫中企转让技术的做法不仅可能损害双方的利益,更有违国际贸易规则和市场经济原则。希望中欧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寻找更加合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看到更多基于平等、尊重和互惠互利的中欧合作案例涌现出来。
财经快讯 · 2024-11-21
时隔1月,A股再现“炒名字”行情!
面对时隔一月再现的“炒名字”行情,投资者应保持理性态度,审慎分析市场动态。虽然这类行情短期内可能带来可观的收益,但长期来看,缺乏业绩支撑的股票往往难以维持高价。因此,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公司的基本面、盈利能力以及行业前景,避免陷入投机陷阱。同时,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市场异常交易的监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财经快讯 · 2024-11-21